3天新婚,6天團聚,70年守望。
從23歲等到93歲,丈夫李才蓮隨紅軍北上前的一句"你要等我回來",竟成了池煜華一生的等待。
丈夫留下一句:"革命成功了,我一定會回家!"
1929年年初的一天,正是農曆大年三十,一條棉被,兩塊木板,青梅竹馬的小兩口———池煜華和小她3歲的李才蓮一同築起了他們簡陋而甜蜜的愛巢。
那時,風起雲湧的革命風暴席捲了贛南大地,江西省興國縣正位於蘇區核心區域。新婚第三天,天剛濛濛亮,李才蓮就告別了新婚的妻子,參加了縣城舉行的"興國暴動"。"暴動"取得成功,一夜之間,人們才知道,年僅15歲的李才蓮,已經是少共興國縣委書記。
一晃就是數年,戰爭使得夫妻倆像斷了線的風箏,天各一方。池煜華實在無法抑制對丈夫的思念,1933年6月,她好不容易積攢了3塊銀元,帶上李才蓮愛吃的幹菜臘肉,步行數百里,來到中共江西省委機關的駐地寧都縣的一個小山村裏。她終於見到了朝思暮想的丈夫。
短暫相聚6天,池煜華又要與丈夫分別了。
李才蓮依依不捨,送了一程又一程:煜華,現在戰爭很殘酷,什麼謠言都有。如果哪一天別人說我犧牲了,你千萬不要相信,無論如何,你要等我回來。革命成功了,我一定會回家!"
我等你一百年!等你回家!池煜華對丈夫的決定非常理解。
望著含情脈脈的妻子,李才蓮拿出一面四方鏡子,遞到了池煜華的手中:"看見它,就如同看見了我。"說著,李才蓮又脫下了一件白布褂子,"這件衣服你也帶回去,給你,給弟妹都可以,你要幫我帶大弟妹,點著灶前這把火。"
誰料想,這千叮嚀萬囑託,竟成了夫妻倆的訣別。鑲有木框的小鏡子和這件白布褂子,成了李才蓮留給池煜華僅有的兩件遺物。
6天的相聚雖短,但對池煜華來說,卻是終身難忘。她不僅感受到了夫妻間的甜蜜幸福,更有幸認識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李富春、蔡暢等許多赫赫有名的領袖。
1934年,李才蓮途經興國縣佈置紅軍撤退工作,曾寫了一封信,要池煜華趕到縣城會面,可惜等池煜華收到信再趕到縣城時,李才蓮已走了。李才蓮同項英、陳毅、瞿秋白、毛澤覃等同志一道,被任命為蘇區中央分局12名委員,紅軍長征北上後,留守在中央蘇區打遊擊。1935年,李才蓮在瑞金銅缽山壯烈犧牲,年僅22歲。
她的等待,更是以行動來實踐她和丈夫的共同理想
紅軍北上後,池煜華再也沒有得到李才蓮的任何音訊。李才蓮的叔父李文蘭、哥哥李才萬遇害的消息相繼傳來,池煜華更為丈夫的安危擔心了,她天天上山打柴,借機四處打聽紅軍的下落。有人悄悄地告訴她,瑞金銅缽山一帶有紅軍和遊擊隊活動。池煜華鐵了心要去找丈夫,她咬咬牙把2歲的女兒託付給了家人,臉上抹一把鍋灰,腰間挂一把防身用的柴刀走出了小山村,踏上了漫漫尋夫之路。一天,她在一個山坳上的茶亭裏看到一張國民黨的佈告:懸賞五千大洋,買李才蓮的人頭。池煜華心頭一陣狂喜:這分明是在告訴她,她的丈夫還活著!幾近絕望的池煜華又找回了希望與信心。回到家裏,她開始了無盡的等待。
回家後,池煜華躲過了國民黨的迫害,然而不滿3歲的女兒卻突然夭折,這對池煜華來說無疑是致命一擊。她幾乎崩潰,整日一言不發,只能靠拼死拼活的勞作來減少心中的痛苦,在苦熬苦撐中,她度過了淒風苦雨的14個年頭。
她等啊,一直盼到1949年8月。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隊伍開進了興國縣城時,她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興衝衝來到縣城,守候在部隊經過的大路上,整整三天三夜。一次次的詢問,一次次的失望,依然沒有任何李才蓮的消息。
1950年,池煜華作為解放後第一批蘇區婦女幹部來到了省城南昌"八一軍大"學習。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一份材料上看到了李才蓮的名字。一下子,20年的思念,化作滾滾淚水奔涌而出。好心人見她茶飯不思,便給她出了個主意:你既然認識毛主席,何不給他老人家寫封信?只要毛主席出面,一定會找到李才蓮。池煜華如夢初醒,立即請人代筆,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毛主席把信批轉給了當時的全國婦聯主席蔡暢。蔡大姐儘管有病在身,仍然親自過問,並請婦聯的同志給池煜華寫了一封回信:"池煜華同志,你給毛主席的信已經轉給我們辦理……不過,你與李才蓮同志分離這麼久,你所知道的又只是他18年前的職務。所以,調查時間一定比較長,你要耐心等待,安心工作……"
耐心等待,安心工作,這8個字就是說李才蓮會回來的,一定會回來的!池煜華認定李才蓮一定是在從事一項偉大而神秘的特殊工作。既然是夫妻,既然是同志,她的等待,就不僅僅是愛情的守望,而是要用行動,實踐她和丈夫革命成功重相聚的共同理想和誓言。於是,她抖擻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在擔任鄉長、婦女主任期間,她先後獲得"土改積極分子"、"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她是在信守自己的承諾:"等你一百年!"
又是一年,兩年,十年過去了,李才蓮依然杳無音訊……
歲月在漫長的等待中流逝,池煜華每天在丈夫送給她的那面小鏡子前梳呀梳,青絲梳成了白髮;每日在老屋前的門檻上望呀望,一尺多高的木門檻上磨出了一個大豁口。
吃飯,她要給才蓮留一雙碗筷;睡覺,她把似乎留著才蓮體溫的白布褂子放在枕邊。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她會按鄉俗在家門前的小溪裏放上一盞河燈,帶去她對親人的祝福和如溪流般涓涓不絕的思念。每當這時,村裏人便會看見這位白髮老人在夕陽中久久凝視門前的溪水,紋絲不動,仿佛是一首詩、一幅畫、一曲無聲的歌。
組織上十分關心池煜華,撥出專款為她建了新居,可她仍然固守著和李才蓮結婚的那幢百年老屋。村裏很多人感到不理解,說她傻,說她怪。其實,人們哪知道,她是在信守自己的承諾,她曾親口對丈夫說過:"等你一百年!"
組織上尋找李才蓮下落的工作,從來就沒有間斷過。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著名傳記作家、《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的作者哈裏森‧索爾茲伯在中國考證當年蘇區中央分局12名委員的歷史身世時,發現唯有李才蓮下落不明。幾番調查,終於確認:當年在瑞金銅缽山壯烈犧牲的李才蓮,正是池煜華苦苦等待的丈夫。
黨史辦的同志把經過考證的實情告訴池煜華,她不信:"錯了,你們搞錯了!李才蓮沒有死,他還活著!"她拿出蔡暢同志的來信爭辯,"只說尋找需要時間,你們憑什麼說他死了?"
她用顫抖的手,一天天記著日記,積攢起厚厚的3大本;她一次次給李才蓮寫信,把對丈夫的不盡思念傾訴在筆端。面對這感天動地的一幕幕,人們實在不忍心用殘酷的現實去撕碎老人的夢幻。於是,一批批來訪者都開始編織善意的謊言來安慰老人,池煜華的心裏頭一次又一次升起了希望,一直到她去年夏天去世,誰也沒有再向她訴說真相。
9天的相守,70年的別離。她等待的不僅是當丈夫的李才蓮,更是當紅軍的李才蓮,是革命成功勝利歸來的李才蓮,這是無悔的選擇,這是永遠的期待。
Orignal From: 承諾是金!一句承諾,守望70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