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謙虛

大卿導師 主講‧2006.04.30 MSN法談開示

大家午安,很開心能夠透過電腦網路跟大家見面談心,MSN法會對我們來說等於是「跟佛陀約會」。

誰是佛陀?

那就看你有沒有擔當,有擔當的話就是佛陀,敢「是心是佛」,敢「是心作佛」,敢認我們的本心就是佛,我們就是在跟佛陀約會。

我們這樣子的法會就是每一個人都用最由衷、最真摯的心,來跟我們的朋友,法界的朋友,跟聖脈的朋友做一個內心的交流。

今天的題目是「謙虛」,謙虛不是社會上的客套,謙虛是將人放在一個比歷史的水平還要大的角度。

當我們談到歷史,都會談到兩千年來,頂多談到四、五千年來的歷史;其實若講到生物學的話,至少就會講到三十億年生命的歷史;若講到細菌的歷史,這就更長了;講到物質界形成的歷史、講到宇宙學、講到天文學,那這個世界就更寬闊了。

從一個物質界的角度來看,就好像太空人阿姆斯壯第一次登陸月球,回頭看地球,哇!地球好小、好小。又好像從天文望遠鏡望出去,這個宇宙好浩瀚無際,覺得人的生命好渺小,有如古代印度人常常驚嘆生命如恆河沙數。

這恆河的沙這麼多,天天看著來啊!去啊!生啊!滅啊!像河水流來流去,甚至有一種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從何而去的感覺。

天地之大,我們是那麼的小,但是同時我們又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麗啊!

知道世界大就會知道自己小,知道學問大也會知道自己小。

讀過古書的人都會驚嘆古人的智慧,不要說佛經,光是老莊,我們都覺得古人的智慧好高深。

不僅是中國,你去讀讀柏拉圖,也覺得他寫的內容邏輯嚴謹,推理、想像都非常有深度;讀到牛頓,也很有深度,很有內涵;再讀讀達文西也很厲害,這麼天才的人,都覺得好驚嘆!

再去看看貝多芬、莫札特,怎麼那麼會寫曲子,這世界實在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就會覺得自己好小、好小啊!

當我們很謙虛,覺得自己很小的時候,我們到處都會驚嘆這個世界好大、好奇妙、好美麗!

什麼是「我小了,世界就變大」?

從精神界來說,謙虛讓我們覺得世界很大;從物質界來說,由於我們知識的拓展有如莊子講的「以有涯隨無涯」(有邊際的生命,要去追求無邊際的知識),實在是蠻困難的。

這個困難,主要不是讓我們挫折,主要是讓我們很謙虛的來面對生命,很由衷的來面對生命,甚至能夠跟古聖先賢、古往今來所有有智慧的人,所有對生命非常由衷、非常真摯、非常熱愛的人,能夠每天至少有一次交流的機會,這個交流在基督教叫禱告,在佛教叫做定課,就是打坐、經行的早晚課。

「定課」是指讓我們的內心去觸古往今來最有智慧的人的內心深處,看那裡面到底是什麼。

就像我們今天來跟佛陀約會一樣,我們跟佛陀約會的意思是:我願意打開我的心,向一個不可知的或者是不知道而又覺得他存在的一個生命,我們去觸看看,那個到底是什麼?

那種最柔軟、最由衷、最流動、最天真、最浪漫的生命的感覺是什麼?

我們每天都想要活出的最由衷的生命、最認真的、最浪漫的、最天真、最單純的生命,它到底是什麼?

每天去問,每天去呼喚,每天都讓自己很感動。

每一個身口意,我們都讓它變成最單純的身口意,我們的世界只有從最單純才能開始。

看事情,只有回到源頭,才能夠還原,才能夠見本來面目。

不管是什麼樣的問題,都要回到源頭,就像代數一樣,要懂得還原,回到最簡單的程式,我們才有辦法運算,才有辦法繼續推到複雜的數學裡面。

解決問題也要化繁為簡,在複雜裡面看到簡單。

只有用這樣子的一種生命態度,我們才能夠找到生命的出路,找到世間法重重困難的出路。

宗教真的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個樣子,宗教是一種跟天地交流、跟宇宙交流的生命。

所謂禱告,就是跟一種很神、很神的生命在交流,那個就是禱告。

神在哪裡呢?

神不是在裡面、在外面、在上面、在下面,神是無所不在的,神是生命的最深處。

這樣的講法不是說神很多,什麼都是神,樹有樹神,地有地神,土有土神,不是在講那個神,神的意思是生命的深處!

學生問:曾有同修邀請我在「聞思班說明會」分享作定課的功德,我因為感覺自己作定課時雜念很多而捥拒,對方卻認為我太謙虛了,當時感覺他的認知與我有差距,我怎會太謙虛呢?

若能勝任就會全力以赴。

因為我自覺很不足,很想等定課確有實質效益,改善睡眠品質之後再分享。

請師開示:當表明自己不足時人家會覺得你很謙虛,這是謙虛嗎?

謙虛的真意是甚麼?

導師答:謙虛的意思是我願意學,永遠都願意學習。

覺得自己很夠了,不想學,就是不謙虛。

謙虛是好學,永遠對世間做正面的迴向,永遠覺得自己迴向得還不夠,謙虛裏面有一種慚愧心。

人家講你很謙虛,就像你講的,彼此對這個字的意思認知不一樣,你不用很認真聽。

好像人家講你是世界大美人,你不用很認真聽。

不用去說「我們對美的理念不一樣」,不用這麼嚴肅嘛。

學生問:那正確的回應態度是什麼呢?

導師答:只要有意願你就可以承擔,倒不是說自己做得不好就不能承擔,光是有動力去做定課本身就值得迴向。

一個人能夠沒有進步卻一直做,打坐沒有進步,他還繼續打坐,這是不容易的事情。

有些人寫日記覺得沒用就不想寫了,但是你寫日記寫得蠻勤快的,不是嗎?

日記也是定課啊,妳也可以迴向寫日記的功德這個部分。

定課包括日記、禮佛、經行、打坐,你會繼續練習,我想裏面一定有東西的,只是有時候還不太會表達。

如果有一個機會讓妳來練習,可能就會整理一些東西出來。

我做得不夠好,但我願意好好做;過去什麼都不是,願意從當下開始才是,這種態度就是謙虛。

凡事起頭難,願意起個小小的頭就是謙虛。

謙虛有一個很重要的內涵,永遠不要看不起自己的小,因為小也是一個開始,願意開始的力量是最可貴的。

不放棄那個力量,不放棄自己的小。

雖然自己的功課做了,進度卻看不太出來,但是光願意繼續這樣做的動力就很可觀了。

學生問:平時對事情感到自責時,弟子會把自己當成是醜小鴨,內心就會有慈愛的心去包容牠,接受牠目前就是那麼不足,而唯獨對女兒的部份很難面對。

在女兒小時候,弟子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力氣好好照顧她的心理,現在和她互動的時候,看到她不快樂、不開心、批評東批評西的,弟子的心很痛,會對過去迴向給她的貪嗔癡感到很自責,好像目前孩子所展現的一切都是弟子的責任。

對於這個部分弟子一直很想要走出來,可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能不能請導師開示?

導師答:你的問題是把自己的影響力看得太大了,事實上,父母對子女影響力沒有那麼大,我們總覺得孩子的功課、孩子的人格發展,我們需要去盯著,其實能夠注意個「大概」就可以了,重要的是不要讓她去接觸不良的環境。

在美國有很多學者,父母都是不認識字,從小打赤腳上學,從來沒有人鼓勵他讀書(學校導師可能有鼓勵),他也唸得頂呱呱。

其實父母的影響力很小,但是他接觸的朋友和導師影響力很大,父母只要不太差,對子女不太可能有不好的影響。

我覺得你的女兒很好,她批評東批評西、不開心、不快樂,這很正常,這個年紀本來就是這樣子,我會很欣賞。

因為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所以我不會覺得父母會對他有不好的影響,這些問題從導師的角度看都不存在的,這不過是一個成長過程。

妳會欣賞她,她就會看到自己的不足;妳不會欣賞她,她就不會看到自己的不足。

先接受她、欣賞她,當她覺得妳夠欣賞她時,她才願意聽妳對她的校正。

她的問題是對自己沒信心,她的問題和妳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妳也是對自己沒信心。

一個沒信心的人當然對自己沒有安全感,批評東批評西只是一種發洩,那只是一種表相,主要的問題是對自己沒信心。

我們欣賞她、稱讚她,並不是要膨脹她的貪嗔癡,是在幫助她建立信心,當她有信心時就會看到自己很不足,這時候才能提供她沒看到的角度,進一步願意將世間的苦難放在心上,然後她才會覺得自己對世間的迴向是很不足的。

學生問:所以源頭是弟子對自己不夠有信心?

導師答:對!還有就是不太會欣賞,不會欣賞就吃虧;不夠放鬆,不放鬆就挨打。

女兒不是別人,女兒就是妳,妳只能永遠做自己的對,永遠不要去抗拒別人的不對,永遠主動帶路不怨路。

沒有一個人故意不對,每個人都想對,也都在摸索對,就直接示現妳的對,不用擔心她沒有眼睛看到妳的對。

如果她沒有眼睛看到妳的對,那妳空擔心也沒用。

我們的孩子是我們的祖先,面對祖先留下的貪嗔痴要零抗拒的接受,才能夠真正「知恥知病」、「知恥近乎勇」。

知恥是很勇敢的事,能夠面對自己的缺點就是勇敢。

知恥不是丟臉或羞恥,知恥是願意老實面對自己的缺點。

不謙虛才會遮掩缺點,遮掩反而欲蓋彌彰。

當我們願意接受自己缺點的時候,缺點反而變成一種很樸拙的現象,稍微雕琢一下就變得很美麗。

學生問:請問謙虛和信心的關係是什麼?

導師答:有信心才能謙虛。

沒信心的謙虛就是一種造作。

謙虛一定是看到世界真的很大。

沒有看到世界很大,卻想要謙虛也是很奇怪的事。

當我們知道宇宙好大,自然會覺得我們好渺小。

學問真的是學無止境,知道真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時,才會謙虛。

當「我」很小的時候,會看到世界真的變得好大,你會很喜歡那種感覺,那種對比讓人感覺好舒服!

當你覺得自己很大時,你會覺得到處都沒有空間,都會覺得人擠人。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小,即使走在擁擠的街道上,你也會覺得「如入無人之境」,甚至會在亂裡面看到秩序,那會釋放很特殊的定力、很特殊的賀爾蒙,這種賀爾蒙會讓你覺得很多東西都是有源頭、都是有路的,你不會覺得迷失。

當我們心很亂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迷失了。

謙虛來自信心。

沒信心不太可能謙虛,不太可能願意去聞思。

聞思就是跟善知識、跟上帝對話,跟最美麗的心進行最由衷的對話。

善知識代表最美麗的「本心」、最真的心,願意去呼喚那個東西。

當感覺到祂的存在時,就會嚮往,好像看到了那一扇門,看到了那一條路。

知道路就會有信心,然後就會謙虛,因為你知道這條路只能謙虛的走。

學生問:只要願意跟最美麗的心對話,就會有信心嗎?

導師答:對,就是願意禱告,禱告就是不用自己現在意識心的狀態去對話。

真的願意去嚮往,願意分享你看到的美麗。

呼喚的意思就是分享你看到的美麗,分享那一種感覺,這裡面沒有任何一種教條。

譬如你聽到有人批評同事,而你看到同事走路多好看、講話多由衷,你就好像在呼喚一個方向出來。

妳的手指頭指了一個方向,別人就一定會往那個方向去看。

你只要是用讚嘆的聲音在講,很由衷地讚嘆,你旁邊的人的耳朵、眼睛一定會往那個方向看。

譬如你說:「飛碟!」你旁邊的人一定往那個方向看去。

你只要講一個現象,旁邊的人一定會往那個方向看。

呼喚就是講一個讓人家有美感的現象,譬如「今天的夕陽好美,天空有三道彩虹!」你只要有欣賞的心,就很容易呼喚,願意跟每個人分享我所有的美麗。

學生問:最近我擔任社區的委員,以前曾聽說過社區委員會內的一些傳言,感覺裡面的對立跟衝突很大,不過那時候都可以用欣賞的心面對,相信大家雖然有不同的意見,但是都很想要爲社區服務。然而最近在我知道自己可能會被選上社區的委員時,卻開始感到不安,因為我知道那些對立跟衝突可能都是我要去面對的。欣賞跟由衷都不見了,好像我以前的欣賞是假的。這讓我想到我以前也都可以欣賞這個社會,那會不會等我要去工作就業的時候,就會發現我現在所學的法都用不上?都是假的?到時候就會面臨很大的考驗。我不是覺得他們應不應該,而是發現自己會害怕面對對立跟衝突。

導師答:這是一個角度的問題,如果你從信的角度來看,也沒有什麼叫對立跟衝突呀。

學生問:所以看到他們在吵架,並不是對立跟衝突。

導師答:對。他們隨時都可以和解的。

學生問:所以還是不夠欣賞的問題。

導師答:不夠信,不夠欣賞。吵架也不是爲了吵架,哪有人吵架是爲了吵架的!角力也不是爲了角力,角力會很辛苦啊。不能夠看表象,要看它到底要去哪裡。

學生問:我是有看到大家都很想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他們真的找不到。

導師答:那是因為他們知識不夠,所以我們才要教育呀。知識不夠難免會從事錯誤的生產,這不只是社區這樣子,工廠也一樣,生產線上也一樣。做了一個錯誤的模子,就有可能產生錯誤的生產,損失就很大,這就是無知造成的。寧可看成無知,也不要一直看到他們的貪嗔。貪嗔的背後一定是癡,癡的話就要想辦法教育。看到貪嗔會很容易對立,看到癡比較不會。你看到人家智商那麼低,不太容易對立的;你認定他智商很高,就很容易對立。

學生問:懂了。那這裡面的謙虛是什麼?

導師答:謙虛就是看見我沒有辦法敎他,我不會敎。好像我是個啟智班的導師,我不一定會敎這些人,那我就很謙虛。就看你如何認定自己的角色,今天你認為你是一個教育家,那你就會很慚愧,因為你沒辦法敎他們,能不謙虛嗎?當然謙虛呀!你沒有辦法引導人,還敢說你從事生命教育?你會說得小聲一點啊。

學生問:導師開示過刷牙、洗臉、大小便往內看,往內看是指觀呼吸呢?還是看刷牙洗臉細微的動作?練習的時候,有時有很多的雜念,有時又會抓取雜念,如何做得好?請師開示?

導師答:往內看就是真的很由衷、很認真的生活。洗臉是洗佛陀的臉,刷牙是刷佛陀的牙,走路是走佛陀的路。臉、牙、路,都不是你的,都是佛陀的,身體是佛陀的,受想行識是佛陀的。我是誰?我是佛陀的僕人,我為莊嚴佛陀而存在。刷佛牙、洗佛臉,連個刷牙洗臉都無比虔誠,這叫認真,這叫宗教。這樣的生命既美麗,又由衷。

連刷牙洗臉都有一種虔誠,這樣的生命是很美麗、很由衷的,這叫做由內而外的生命,叫做「誠於中形於外」的生命,這樣的生命不好嗎?這樣的生命不美麗嗎?

這叫做世間在裡面,看到別人都看到自己,甚至看到那是佛陀的,不是我的,就這樣的信。

認真雜念就沒空隙,不認真雜念就來了。

也可以很放鬆的和雜念對話:「我等一下再想你,好不好?」

人是多重人格的,有一個人格是很認真的上班的自己;還有一個是很認真的刷牙洗臉的自己。

可以很放鬆對話,不要去排斥這個很想把公司事做好的自己,很由衷的跟那個想要把公司事做好的自己對話:「我現在在刷牙洗臉,可不可以商量一下,先讓我好好的完成?」

我想雜念會願意的,凡事好商量,不會太困難的。

學生問:導師,上一次很虔誠的問您一個有關於開車的問題,您告訴我把那些人當猩猩,我因而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上星期有一輛車子又超我的車,我心中突然悲心湧現,感覺到他們的苦,覺得自己進步了,不僅不罵他們,而且心情愉快的以同理心上來替他們著想。這時候我就想到導師的書,雖然我與導師僅有一面之緣,但在我的日常生活裡的許多觸境,都可以在導師的書裡找到答案。只是還有一個問題我好像還找不到答案,很多年以前我認識一位師父,博學多聞,他的弟子們也非常的尊敬他,可是這位導師有抽煙及吃檳榔的習慣,這就讓我起判斷心,認為一個出家人是不是應該遵守戒律?即使不出家的我們,都希望能做到遵循五戒。我如何用謙虛的心態,來欣賞這位師父而不去批判他呢?

導師答:基督教裡有所謂的十誡,但更大的戒律是「愛」。我們常常為一些小小的戒律來起爭執,例如:出家人可不可以穿皮鞋?出家人可不可以吃葷?吃肉?如果我們一直在外相上去追究,可能會忽略更重要的事。基本上抽煙及吃檳榔,從北傳佛教來看,這都是吃素嘛!。三十年前台南竹溪寺有一位東密上師悟光(眼淨老和尚的傳人),他的修行理念與聖脈十分接近,他也是抽煙與吃檳榔,他的一些習氣可以不用太注意。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阿羅漢弟子,走路沒有威儀,蹦蹦跳跳的像猴子一樣,很多人也很不喜歡他走路的習慣,佛陀說他已經當了幾百輩子的猴子了,這輩子雖然證了阿羅漢,可是當猴子的習慣還在呀!所以當我看到抽煙與吃檳榔的師父,就像看到了印地安酋長一樣。一位部落的長老或巫師,他還是有很多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至於他要不要抽煙與吃檳榔,那是他的事,只要他不要在小房間裡抽煙,不要在老弱婦孺面前抽煙,不要在孕婦面前抽煙,我們應該要有很高的接受度。

學生問:導師,您認為喝酒也是吃素嗎?

導師答:當然是素了,只要你的行為習慣不要去妨礙到他人,應該是可以接受的。不要去管人家一餐吃多少食物,今天看到一個出家人去吃「吃到飽」,你會不會起判斷心,認為他不知量?心想「他貪心嗎?」需要這樣子判斷嗎?這樣就有點麻煩哦!每個人心裏都想要做對的事,我們只要去看他對的地方,不要去看他不對的地方,他不會故意跟人家過不去的。他的這些習氣,很可能是許多輩子以前養成的習氣,對他這一生可能不是那麼重要,是無傷大雅的。我也認識一個修行人,大概有二十年不洗澡的,我會把它看成是他個人的習慣,不會用一個框框來框住一個修行人應該要怎樣。

學生問: 導師,我最大的癥結不是在看他的外相,看他洗不洗澡或有沒有抽煙、吃檳榔。我是認為抽煙吃檳榔本身是一種執著、抓取,而他無法控制住自己的習性,無法戒掉這種習性。

導師答:如果他的生命只剩下這兩三個罩門,那我覺得他也很厲害了。看人要整個的看,不要一直把缺點放大,如果他有其他的優點,他這些缺點就會慢慢脫落,不需要那麼在意的。每個人有每個人要走的路,我們永遠都看別人的優點,至於他的缺點,我只能說:我不知道!每個人有自己的習慣。至於他有沒有上癮,我只能說:我不知道!我不會去判斷他。

任何起心動念,如果沒有導向,對我們是沒有任何幫助的,那只是在消耗我們生命的力氣,沒有必要的。不是我不想管,而是我管不了的,我只管我可以管的事情,這叫做知量,這非常重要。我們的生命,要管可以管的事,理可以理的事,而我們卻常放著可管可理的事不管不理,而去管去理我們看不順眼的東西,大部分生命的矛盾都出現在這裡,這是不知量。我們的「要」常常超出了我們的範圍,因而內心產生了很多摩擦而消耗掉很多力氣,沒有把力量放在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上。

學生問:是的,謝謝導師,那我應該回去管好我自己的事吧!

導師答:別人的事是可以管的,問題是他要願意讓我們管。生命本身是一種邀請,如果他有邀請,我們才說話,這是有信才開口;信還沒有出來之前,我們要等時機。很多的判斷是判斷不完的,這個世間的是非太多,不需要我們去介入的。

學生問:我不知道要怎樣謙虛的說話?想幫對方,又幫不上忙,常常在互動後,才發現對方不受用,自己說太多了。互動的當時要怎麼知道自己說多了?

導師答:還是回到我們所講的「有信才開口」。先確定一下我們有多少信,有多少的信,就講多少話。有多少信,就有多少用,叫「信用」。用「信用」的原則來開口,這個開口是一種呼喚。遇到困難、遇到卡住的時候,儘量不要去想那個卡住的事情,要先做定課,要先吃法的點心。我寧可三分鐘的禮佛、三分鐘的經行,都比我去硬碰硬好太多了。此刻想不通的事情就不要想,這是個很重要對待事情的原則。

好像做數學問題,只要卡住的,千萬不要去想,就放著,儘量把自己放空。學數學是這個態度,面對困境也是這個態度。放著,不是放棄,而是放下。放下之後,空間出來了,心才會流動。流動的時候,我們才有力量來面對問題。所以我們吃法的點心,做一點打坐、經行、禮佛的定課,它會重新讓我們的營養足夠。營養足夠了,我們再來面對讓我們卡住的問題。再面對若還是覺得能量不足,再去做定課,就這樣反覆練習。

當你開口呼喚對方,為什麼會覺得自己不穩定?因為可能自己並不是這樣練習,卻叫人家這樣練習,自己也講得心虛了,那就會有不穩定的現象出現。

學生問:自己要做到怎樣才可以去跟人家建議作定課?

導師答:還是可以建議,但是你如果能說我也沒有做得很好,這樣你就不會心虛了,就不會覺得自己在充胖子。你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願意跟對方互相勉勵,說我們可以一起來努力。境界來了,不要硬碰硬,要懂得先放下,先讓自己補充足夠的能量再來面對問題。很多人遇到困難,就先睡一大覺再說,就世間法來講,它也是一個辦法,睡飽了再來想這個問題。他就覺得鬆多了。他能睡得著,這已經很有本事了。至於修行,我們寧可把時間花在定課上面,只要肯去做定課,注意力就轉了,卡住的現象就會轉,就會流動。定課的微妙就是你先離境,離境是出離世間思惟的尋伺,出離一切框框的尋伺,這就是一種經行。

學生問:如果這位朋友還未接觸聖脈,沒有做過定課,該如何引導他離境?

導師答:不要跟他講離境啊,邀請他說「來,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吸氣,腳提起來;呼氣,腳放下。」這個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吧!只是做一個簡單的動作,讓他去感覺一下,這樣子吸提、呼放,有什麼感覺。如果沒有感覺,動作再大一點,腳再提高一點,他就會有感覺。

學生問:在工作中答應了上級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回家後內心有對話,會抱怨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如何面對這種狀況?

導師答:這時候就是要做定課,不然的話,你的抱怨會沒有出路。因為你的抱怨,他們沒有聽到。真正的抱怨要讓對方聽到,真正的抱怨必須是一種交流,不然的話,寧可把力氣花在定課上,這是一個實用的問題。修行就是要很實際,不要放空炮彈。抱怨是種空炮彈,而且你這空炮彈又沒有嚇阻作用。人家放空炮彈還有宣傳作用,裡面要放傳單的,你的空炮彈沒有傳單。

學生問:導師,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放傳單?

導師答:放傳單就是我要通知啊,在學校要有同心的人,沒有的話,也沒關係,就不放而已,就靜觀其變。要有信心,有信心就沒事。

學生問:導師曾經說這個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了,因為人口多,所以產生了好多的垃圾,卻沒有幾個人對這世界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是不是生命本身它一出來就是這世界的負擔?如果是這樣,對已經存在的生命已經沒有辦法了,就只好接受;可是對還沒有出生的生命,我們是否要勸年輕人最好去修行,不要談戀愛,不要結婚,不要生小孩?對生命是要用這樣的態度來看嗎?對已生的生命,我們又該如何彰顯生命的莊嚴呢?

導師答:我們對待生命的態度是:每個人都是我們的子女,每個人都是我們的父母。人口問題是生物學一個很基本的問題,這幾乎是學術界的公論。所謂公論不一定代表它就是真理,但是它應該有相當大的學理上的根據。就像今天一對夫妻生了十胎,在照顧上真的是相當困難,尤其是在現在這麼競爭的環境之下。我們也常常會想到中南美洲的人民、美國黑人、非洲黑人、印度人,他們那麼會生小孩,這樣會不會有甚麼問題呢?實際上來看,它是產生了很多的問題。所以你說我們會不會去鼓勵?

甚麼地方最需要佛教?就是人口多的地方。人口過多的地方最需要佛教,但是佛教很少願意去那個地方。比如說非洲和中南美洲非常需要佛教,但是我們的佛教只去非洲和中南美洲的華人社區,不太會去當地人的社區。我們的佛教沒有辦法帶動非洲,也沒有辦法帶動中南美洲。

人口一定要夠少,才有辦法提昇品質,這是一個質和量的問題,這是一個知量的問題,因為照顧不來這麼多人口。不是不要,我沒有反對生命的出生,而是每個生命出生,我們就要給他好的環境,我們要有品質的生命,但我們每一個人能力有限,真的很有限。

學生問︰兒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有些問題,就是他比較會去看到別人,比較沒辦法看到自己。

導師答︰什麼叫做「看到別人,比較沒有看到自己」?

學生問︰他談論學校的事情時,會認為同學說話不是很有水準,行為上很粗魯,他不喜歡這樣的模式,他就會跟別人有距離。

導師答︰那很好,就跟他說「你能夠看到,表示你很不錯,能夠看到別人的不好,表示你很好。」這樣回答,他會怎樣反應?你可不可以演他講話的口氣?

【情境演練】學生演兒子。導師演爸爸。
兒子︰爸爸,那個薛某某很奇怪哎,他要倒垃圾,去倒就好了,幹嘛還撞我?所以我想跟他說「你走路時不要撞我。」這樣好嗎?

爸爸︰好啊!可以這樣。

兒子︰可是他每次都這樣,所以我就很不高興啊,我就跟他吵了。導師就處罰我們兩個。

爸爸︰是啊。然後呢?

兒子︰另外那個陳某某,也是這樣子啊,講話都講那麼大聲,每次都講三字經,很沒有水準。

爸爸︰只有吵這個辦法嗎?

兒子︰不知道怎麼辦呢!

爸爸︰要不要先經行再來看這個問題?

兒子︰經行是什麼?

爸爸︰就是我們用走路的方法,配合呼吸,讓我們的心清淨下來,然後再重新來看這個問題,也許你就會看得到答案。

兒子︰我有啊!可是當下我做不到啊!

爸爸︰我們現在不是當下,現在是事後。事後再回頭來看這個問題,我們再來沙盤推演一下。他又來撞你,你怎麼對待?

兒子︰就是深呼吸。

爸爸︰就這樣而已嗎?

兒子︰要不然呢?

爸爸︰我覺得這是練習武術很好的時候。他來撞你的時候,你就趕快閃開。

兒子︰這樣我明白了!

導師答︰對!就是這樣子對話。順著他的衝力,我們來想一些比較卡通的方法。

很多事情就是當我們太認真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掉進框框裡面,其實還有別的方法,很多的方法。我們願意相信兒子有他的智慧。

學生問︰順著他的衝力,是指他這樣說的時候,我們還是順著他的意思?

導師答︰是。

學生問︰那後面的卡通是指什麼?

導師答︰卡通是指活潑一點。

學生問︰讓對話活潑一點?

導師答︰對啊!「你怎麼會被他撞到?那你身體很大哦!」

學生問︰就是讓他鬆?

導師答︰對!「你身體有這麼大啊!不然他怎麼撞得到你?你身體小一點,他就撞不到了!對不對?所以啊,你本來很瘦,我看你還是不夠瘦,才會給他撞到。」這樣就是卡通化,他就開始有想像力了。不要人家撞你,你卻偏偏要站在那個位置給人家撞嗎?人家球丟過來,你一定要給球打到?你不會閃嗎?

學生問:剛換工作,現在正跟主管交接。這個主管帶領的模式是屬於較強勢的,容易跟組員對立,其中一個組員比較驕傲,所以他們就起衝突了。事後這位主管非常地生氣,想盡辦法把這組員開除掉,開除的過程當中,有可能會違反公司的法規。請問導師,管可以管、理可以理的,而我對這位主管的作為並不是很認同,那我要怎麼面對?

導師答:這就是不能管的部份,因為你跟他的交情不夠,雖然你跟他認識。世界上這種事很多,你管不了的。

學生問:這位主管是不是應該給他的組員再一次盡力的機會,如果不行才讓他離開工作?

導師答:知量就會對很多事情有一種洞察力。沒有效的就不要去做了。事情忙不完的,看不順眼的事太多了。硬要從是非的角度去看,那忙不完的。像我們以前在部隊,也是有很多部隊的暴力,如果我每個暴力都要去管,那管不完的,只管一次就管很多了。我管了一次,就很多人受處分了。不能常常管啊,常常管的話,什麼事都不用做了,絕對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假設這個人真的被解僱,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對他不一定不好,不要一直從道理上或公司的法規上去看,不要那麼嚴格,這樣子的話很難做事。因為主管他還是有他團隊經營的需要,或許這個組員不符合他的團隊精神,不符合他的主僱關係,也許是組員自己不要這樣的主管部屬的關係。平常心看就好。

學生問:女兒膝蓋不好,我拿鈣的藥給他吃,差不多有兩個月,每次打電話給她,她都說有時有吃,有時沒吃。昨天打開藥罐看,她連一顆都沒吃,我脾氣不好就會罵她。不只是吃藥的問題,還有其他的問題,她都是用這樣的態度,層出不窮,我不大會處理。

導師答:這是沒有信的問題,現在等於是你強迫她要信。信是不能強迫的,對不對?女兒和你之間沒有信,女兒對鈣也沒有信,所以要處理什麼?就是要處理信啊!

學生問:要如何學習有信?

導師答:你要做定課,讓女兒在你身上看到你的毅力,看到你做定課的毅力,她會很感動。你能分享你的法喜,可能比分享鈣還重要。因為她看不到你生命的喜悅,她只看到你生命裡的鈣,我想那是不夠的。她不會羨慕你身上有鈣,但是會羨慕你身上有法喜。如果你身上有法喜讓她看到的話,你講的話她比較會聽,你相信嗎?用焦慮的口氣對她說話,她聽到的都是壓力。生命要有喜悅,不能為了鈣就不喜悅。為了鈣要好喜悅,吃了鈣我每天都好歡喜,不要說吃了鈣膝蓋就會好,這個她不會相信的。

學生問:導師說「信心就是要願意去聞思,願意去跟神、跟上帝、跟最美麗最由衷的心對話,你會好像看到了那扇門,看到了那一條路,你知道路就會有信心」,能不能請導師針對這個部分再開示?

導師答:聞思是你真的看到智慧,看到生命的光,你會覺得答案就在這裡,那種感覺就會出來,然後就會生出信心。聞思就是你觸到了生命的智慧,你會願意去做,相信每個人唯有這樣才能夠走出來。不是我們想要去改變別人,每個人的求法是要自己去求,不是我能夠去改變的,只能去讚嘆法的美,讚嘆道的可貴,讚嘆生命的真與美麗,還有信的可貴。

學生問:導師剛才說,「如果會欣賞女兒的話,就會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否請導師再開示一下?

導師答:不足表示我的法喜不夠。妳今天最大的問題是女兒沒有辦法在妳身上看到妳對自己生命的信心,所以妳講任何話對她都沒有說服力,這是關鍵,其他都不是問題。她看到的妳是一個依賴的人,是一個沒有自信心的人,所以妳講什麼話對她來說都沒有用的。妳對她講話要有用,妳就必須是一個非常有自信的人,就連妳要介紹女兒吃鈣都必須是一個有自信的人。信心不是嘴巴講的,是她要感覺到的,這是妳沒辦法改變的。妳真的做到,她很快就感覺到了。

問題都很簡單,但是妳真的對自己的生命有信心嗎?不要把注意力一直放在女兒身上,好好的放在自己身上,妳放在自己身上,那個路才會真的很明白。每個人的問題都一樣,都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對自己的何去何從沒有信心,所以妳看到她搖頭,她看到妳也搖頭;妳看到她不吃鈣在搖頭,她看到妳吃鈣她也在搖頭。她覺得妳只會叫她吃鈣什麼都不會,她沒有辦法看到妳的愛心的,因為她也看不到妳對自己的信心。如果吃鈣吃不出信心,那吃鈣要做什麼呢?

學生問:導師剛開示一段話就是我們要欣賞孩子,不要怕過度欣賞而造成小孩的膨脹或是我慢。但是現在一般的父母,包括我在內,會擔憂過度的欣賞或讚美養成孩子的驕慢。

導師答:問題是她沒有信心,哪有什麼是過度?她根本不會欣賞自己的優點,什麼叫過度的稱讚?她如果會欣賞自己的優點,一定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缺點。你如果看到她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缺點,保證她是不會欣賞自己的優點的。這時候不曉得過度的稱讚指的是什麼?

學生問:導師,我舉個例子好嗎?女兒說今天要參加一個示威遊行,我就問他參加什麼示威遊行?原來是參加日日春支持公娼的遊行。因為女兒在學校修新女性主義,正在做這方面的研究報告,而在他與公娼接觸的過程當中,當然她會有憐憫之心生起,今天她就說要扮演妓女,她的男朋友扮演嫖客,他們要在街上遊行,他的衣著就是這樣打扮。當下我生起欣賞的心就是覺得她很有愛心、平等心和正義感,是懂得扶弱濟貧的一個女孩子。可是一方面又想說我這個作媽媽的要怎樣去引導她,教他把真正的愛心用慈悲喜捨來展現?我要怎樣由衷的去欣賞?因為我發現我的由衷度不足。

導師答:世界上不是只有這個女兒,這個女兒不能疼,妳可以去疼別的女兒。不要執著,先建立比較好的母女模式,先去疼別人的女兒,先建立比較好的母女模式給她看。她並沒有看到什麼比較好的模式,她對目前的模式是不滿意的。好的母女互動模式是要做出來的。

學生問:可是女兒覺得她這樣做是很有愛心、很有正義感的,然後她也覺得…..

導師答:這個我管不著。如果我是母親我管不著。

學生問:我管不著?也不需要去引導嗎?

導師答:不需要!我去引導別人的女兒就好,引導別人的女兒比較快。真的不要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女兒,讓他給別人教,就這樣子啦!古人有「易子而教」這句話不是嗎?有時候父母要教自己的小孩會有困難,那就給別人教吧。那你也去教別人的小孩啊,容易多了,對不對?

學生問:請問導師,剛才導師回答學生的問題,談到謙虛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種知量,我們常常不知量,是不是因為自己不謙虛?我們從謙虛開始,是不是才容易做到「管可以管的,理可以理的」?

導師答:願意向虛空禱告,內心就會生出空間,看見自己不夠由衷、不夠謙虛、不夠認真、不夠單純、不夠浪漫、不夠天真。當我們有這種不夠的感覺的時候,謙虛就出來了。內心就不會充滿很強的對立,不會充滿「我對你錯」的意見,也不會想要去改變對方的意見。有謙虛的感覺時,不會有很多的判斷,不會說「你這樣的行為不是真正的愛心」、「你這樣的行為就是不懂得照顧自己的身體」,不會對人有很多的判斷和意見。

學生問:所以,謙虛是一種很美的感覺,而且很自然的對人不會有意見和判斷。是這樣嗎?

導師答:對啊!比如說,可以試著去問自己的女兒,「請問你覺得媽媽謙虛嗎?」她說不,那你就是輸了。她只要說你不謙虛,你就輸了。如果你在女兒心中不是一個謙虛的人,那她也不會謙虛的。女兒在你身上沒有看見謙虛,她為什麼要聽你講謙虛呢?沒有道理的。所以要講女兒之前,要清楚自己在女兒心中的相是什麼,女兒在你身上真的看見天真、浪漫、由衷、單純、認真、謙虛嗎?我想不見得有。

相很重要,這就是一般社會講的建立形象,建立形象很重要。通常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不是很美好的。同修之間也要互相問對方,「你覺得我由衷嗎?你覺得我謙虛嗎?你覺得我單純嗎?你覺得我認真嗎?你覺得我天真嗎?你覺得我浪漫嗎?」常常這樣彼此互問,就是在互相呼喚。這是很好的對話方式,親戚朋友之間可以這樣問對方,「你覺得我是一個謙虛的人嗎?」當你敢這樣問的時候,謙虛就在你的內心發酵,也在對方的內心發酵。這樣的呼喚是很美麗的呼喚。

學生問:導師這樣說明建立形象真的很美麗,聖脈的建立形象就是呼喚彼此內心深處的由衷、天真、浪漫、單純、認真與謙虛。這樣的形象是無形的,又很美麗。

導師答:對啊!所以請問對方,「你覺得我是一個謙虛的人嗎?」即使對方回答不是,那也沒有關係,因為這句問話已經在他內心發酵了。他說不是,那代表什麼?表示他對謙虛的標準很高,表示他也很嚮往。不要因為擔心對方回答不是,你就不敢問這樣的問話,那反而是你笨。

要有信心,明明知道對方會回答不是,你還是肯問,而且覺得這樣很好玩。這樣的問話是很好玩的遊戲,而且有導向。在工作場合,同事間就要這樣彼此呼喚。很多人說,你們聖脈談信,在工作場合、國際外交場合談信是沒有用的。你們常常講「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這句話在職場和國際外交場合也是沒有用的。如果「相信」沒有用,那什麼才是有用呢?

學生問:導師剛才說,當我們呼喚對方「你覺得我是一個謙虛的人嗎?」就算對方回答不是,對方還是對謙虛有相信的,因為他對謙虛的標準比我們還高?

導師答:這樣很好啊!標準比我們高是很好的,我們也都嚮往高標準。

學生問:請問導師,前兩個禮拜,弟子去修車廠修車,臨走前修車師傅告訴我:「你的車子冷氣不冷。」當下弟子很快回應:「不會的,我半年前才在你們廠裡修過冷氣的,冷氣很冷。」可是,一上車才發現真的冷氣不冷了。

導師答:這有可能啊!有可能真的那時候冷氣就開始不冷了,你需要對自己有那麼多的判斷嗎?

學生問:不需要嗎?

導師答:我覺得不需要對自己有那麼多的判斷。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冷氣師傅說的是這個時候,你說的是那個時候。以前的感覺是以前,現在是現在;昨天車子輪胎沒有破,不表示今天輪胎不會破。就是這樣子,很單純。

學生問:所以弟子不需要去判斷自己當時為什麼會這樣說話?

導師答:不需要。因為它變了,情況本來就是會改變,冷氣昨天很冷,現在變不冷了,這沒什麼奇怪啊。

學生問:那弟子也不需要檢討當時的說話是不謙虛的?

導師答:不需要。冷氣冷不冷,那是外在的東西,你是沒有辦法控制的,有可能一下子冷,一下子不冷。

學生問:我是國小導師,我們班有一位孩子,他常常不能來上學,跟她媽媽溝通很多次都沒有效果,感覺我沒有辦法幫助他,這讓我覺得很挫折。可否請導師給我一些建議,謝謝導師。

導師答:我想就是要好學,要好好的學,願意好好的學習就好了。我承認自己的不足,但是我願意好好的學習。可不可以承認自己的不足,願意好好的學習?

學生問:承認自己的不足?

導師答:對,肯定自己有好學的心,願意在學校教學上、教學進度、批改作業等等,老實的去面對問題,放鬆的去面對問題,願意學習與改進,就這樣就好啦!我們做我們的最好,把我們自己的最好做出來,等於我們就是盡力、盡人事了,而且我們真的是認真了嘛!就好啦!

學生問:如果我看到他還是沒有改變,那怎麼辦呢?

導師問:他是誰?

學生答:他是我的學生,就是沒有辦法改變他的行為,雖然我看到他的行為是那麼偏差,可是他的家長不認為那是很大的問題。

導師問:你們學生有幾個?

學生答:三十四個。

導師答:對呀!有些東西就是要引導,就是要用同學的力量來改變他,當你沒有力量改變他時,同學可能就比較有力量。

學生問:同學的力量?

導師答:對!

學生問:是指讓同學去鼓勵他?

導師答:去幫助他,你可以找一個他比較喜歡的同學去幫助他,這叫借力使力。有時候要會借別人的力量,不要想要都靠自己的力量。

學生問:我知道我媽媽很關心我,可是我覺得她每次都管我很多,而且我已經夠大了,已經可以為我自己的行為負責…

導師答:對啊!夠大就好了。不管她講甚麼,就是說「好、好」就可以了。

學生問:表面走乖寶寶路線。對嗎?

導師答:對!陽奉陰違最好,就是要這樣子啊!對自己的父母不要客氣,要敢。妳太耿直了,妳都是直來直往,難怪她會擔心妳。不要太直啊!她問甚麼,妳就答甚麼,這樣很容易上當,她會覺得妳是一個很容易上當的人。

學生答:可是我在外面不會這樣啊!

導師答:妳在外面不會那麼直,妳會拐彎抹角。是嗎?反正不管爸爸媽媽講甚麼話,妳說「好」就好了。

學生問:他們不瞭解我也沒有關係?

導師答:對啊!就說「好,謝謝,我有聽到,我會認真的。」這樣就好了。妳不要覺得她在管妳,她不是在管妳。她怎麼管得到妳呢?管不到的,她只是出一張嘴而已,哪有管呢?管,要拿鞭子才算,她沒有拿鞭子不算。對父母是最輕鬆的。為什麼會輕鬆?因為相信。相信父母的善意,所以不管她怎麼囉唆,我都相信。不管她說甚麼、囉唆甚麼,我都說「好、好、好。」

學生問:導師,今天在場有蠻多新同修,導師開示很多,相信大家聽得很法喜,又經過早上的半日禪,可能有很多人很想要開始好好的來修行了,請導師給在場的新同修開示,跟其他道場比較,聖脈特別的地方在哪裡?怎樣開始過一個有法的生活?在生活中如何綿密的觀呼吸?正知動作?六根守護?我們每天的身口意要以什麼為依歸?從凡夫到阿羅漢的修行軌跡是如何?

導師答:聖脈就是一個希望讓宗教的語言變成日常語言的團體。表面上,我們是佛門,有使用到佛教的語言,甚至也有一點像基督教,因為我們也使用基督教的語言,基本上,我們相信宗教不是宗教,才是宗教。就是說,宗教要沒有宗教本位,才是宗教!我們使用的語言像由衷、主動、單純、謙虛、認真、浪漫,都是我們所深信每個人生命最嚮往的質地。

佛法不離世間覺,嚮往由衷、嚮往主動、嚮往單純、嚮往謙虛、嚮往認真、嚮往浪漫,願意用這六個字詞來互相勉勵,互相呼喚,互相提醒。不是說「喔!你這樣不夠主動。」不是!我們的提醒是「你覺得我這樣夠不夠主動?」不是要去說人家「你這樣不謙虛喔!」不是!是問對方「你覺得我這樣有沒有謙虛?」常常這樣問話,你只要這樣問,這幾個字就會在他心裡面發酵,就會互相迴向。這很美!非常美的感覺!我們已經有很漂亮的文字在那裡,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去運用它,真的很可惜。

由衷,這個字多麼好!能夠「誠於中,形於外」,能夠很由衷的跟人家說一聲早安,很由衷的讚美人家,真的很好。

主動,我們真的能夠無對無礙,無怨無悔,永遠不對號入座,不抱怨路不好走,永遠主動帶路,永遠主動引導彼此的最美好、最漂亮的質地,這樣的主動多好!真的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一樣,跟別人說話,就像跟自己說話那麼親切!而跟自己說話又像跟另外一個人說話一樣,又把那種由衷練習回來。我們有時候會有很多的念頭,念頭和念頭之間,好像不同的人格在對話,若能讓不同人格很由衷的對話,而且是主動帶路不怨路,這樣就可以減少雜念。雜念就是因為不同人格對話裡面有衝突,如果說這些不同的人格間也互相尊重,無礙無對,相安無事,他就沒有雜念。

單純,就是管可以管、理可以理,永遠沒有負擔。

謙虛呢,就是永遠不會看不起自己,永遠不會看不起別人。能夠看到自己雖然很小,卻還是有可以貢獻的事情。不要看不起自己能夠做的事情,不要看不起自己能夠管理的事情,這樣世界就會變得很大。

認真,就是能夠很認真的做事,相信每一個人的認真都是很美麗的。

浪漫就是能夠沒有框架,永遠有盼望,永遠無條件、無所求、無對象的欣賞,欣賞每一個人,欣賞每一個生命,看到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品,永遠在沒有信心的地方生起信心,這叫浪漫。

用這樣子美麗的字詞來互相呼喚、互相勉勵。我真的沒有辦法想像有誰不喜歡,我沒有辦法想像。這就是聖脈想要做,可以做,正在做的;以前做,現在做,未來還要繼續做。我們會把這樣子的信念一直傳下去!

在日常生活上,我們就是很重視定課,我們願意練習有規律的一種行為,這有規律的行為,包括我們的身口意、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說話、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都能夠進入一個規律裡面,我們稱之為經行。狹義的經行是指走路的觀呼吸,能夠在提腳時吸氣,落腳時呼氣,廣義的經行,包括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身口意,我們的尋伺,我們的呼吸,我們的感受和想法,能夠進入一種配合呼吸的規律裡面。這在禪定打坐的訓練裡面,有所謂的十六個步驟,叫十六勝行,勝就是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一步一步的克服,叫做勝,在這裡面我們去鍛鍊對生命的信心。

對生命有信心,對由衷、主動、單純、謙虛、認真、浪漫有信心,這幾個字就會一直放在心上。有信心的話,我們就常常會去做定課,這叫做勤,很勤奮的做定課。遇到困難、遇到挫折,很快的就轉到先做定課,先讓我有能量。用我們的話來講,定課就是在吃點心,要有法的點心、法的能量,這個能量可以提供我們去面對生活上的實際遭遇的困難,或是會卡住的地方。我們有信心,願意不斷的練習,叫做信、勤。然後就會願意念茲在茲,不斷的鍛鍊這樣的念力,很自然的念力,不用刻意的念力,而且很自然的心就會放在這裡。

你不用擔心說:我想由衷啊,怎麼又沒辦法由衷?我想認真,怎麼又不認真?我想謙虛啊,卻謙虛不起來!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它就變成一種自然的習慣,習慣養成以後,我們的心念都會配合呼吸,這樣就會有定力。動作配合呼吸,在一呼一吸裡面,感覺吸拉呼推的力量,感覺吸氣是一種收縮,呼氣是一種膨脹,隨時隨地身心都受到出入息的按摩、推拿,身心好舒服。

其實,我們很多的心理的問題,都是由生理造成的。人心很容易受生理的暗示,我們卻以為是心造成身體的問題,其實主要的問題,都是身體造成的。因為身體不懂得放鬆,所以就很容易緊張,然後對這緊張,又起了很多判斷,就衍生很多的情緒。如果我們常常練習,有信心,念茲在茲,就會有定力,然後我們對事情就會看到它的本來面目,這叫慧。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就是智慧,就是般若。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就不會抓取,有一種坦然,覺得世界好大、好美!雖然說它很苦,但是我們有力量去克服。

一早醒來,為什麼不會賴床?因為想到今天有很多事情很值得做。如果我們每天的生活,早上起來第一個念頭是今天好累啊!很多事情都不值得做,那就不會想起床了。每天能夠做慈悲喜捨的觸境練習,把自己工作的地方,都當成修行的道場,好好地去守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把六根當成港口的吞吐量,好像一個港口,它有進出,我們都很有規律的來整理這個港口的吞吐量,讓它做最有效益的應用。

Orignal From: 謙虛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