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盛世,可以讓人民的生活竟然可以不遇水旱則家足,各處的糧倉堆得滿滿的,國家的錢充裕到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
答案是-----漢代「文景之治」。
半個月前,藉由孩子們的暑假作業,一同觀賞歷史博物館的漢代漢陽陵微笑彩俑特展。
這些出自兩千多年前中國史上第一個太平盛世下的產物,除了驚嘆之外,也令人感到震撼。
想起三年前,我到台中科博館參觀秦代兵馬俑,看到的都是肅殺的面容。
什麼樣的時代之氣,就呈現什麼樣的百姓生活。
這種肅殺的面容,相信這絕非是讓百姓安心過日的好年頭。
而漢代離秦代也不過六、七十年,當時的執政的漢文帝、漢景帝崇尚黃老之術、無為而治,對入侵中原的匈奴採取和親政策,換取短暫的和平,讓國家與人民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
不僅如此,勤政愛民的漢景帝為了讓每個百姓有田可種,改變當時不遷徙的政策,讓居住在土地貧瘠的居民遷移至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區。
為了提高農民的生產意願,實施賦稅減半、男丁服役年限縮減。
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在位期間極少興建宮殿樓閣,也因為這樣的德政帶給百姓們衣食豐裕、社會安定,才能造就另一個輝煌的「漢武盛世」。
這次台灣面臨五十年來最嚴重的八八水災,雖是天災所造成的,難道沒有人禍嗎?
套一句作家蔣勳所言:「原來幸福、喜悅與微笑是對比的,人在災難中脆弱與渺小,如能得到溫飽與安定,就能感覺加倍幸福。」
百姓要的也就是如此罷了。
引用作家韓良露所言,普通老百姓要的人生,不過是可以讓他們微笑的生活,這一點希望擁有權力的人明白,文景之治如此難得,因為有野心的人眼中是看不見萬骨枯的。
而作家舒國治先生也說:現代人太過於強調征服自然,認為「人定勝天」才是文明,結果距離自然環境愈來愈遠,其實「人輸天一點,可能還好一些。」講求人與天的和諧才是進步的文明思想。
我們雖然無法做到帝王般的"事死如生",希望百年後,留給我們後代子孫們的是嘴角流露的一抹微笑,讓他們從微笑中看見希望。
也期盼政府經過這次風災後,痛定思痛,提出正確的、利民的措施外,用人唯才、減少官禍,幫助災民早日重建家園,讓他們再度喚起臉上一抹幸福的微笑。
Orignal From: 一抹幸福的微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