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
「克己復禮」,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克己。
「克己」,應該要從我們自己做起,要好好淨化自己的身心,想想自己有沒有迷失在現在紛紛擾擾的生活中?
自己待人處事有沒有失禮呢?
禮之美,在慈濟的團體中應落實,在教育志業體,教導學生待人有禮、志工們回家後有家庭之禮,如此,台灣光是委員、慈誠,就已經有五萬多人,等於五萬多個家庭,再加上其他志工團體。
這樣的家庭假如通通落實家庭禮貌,我相信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會更紮實。
從學校,從志業體同仁開始,以及慈濟的志工們的家庭,這都是在社區裡面,從修心、齊家,全民進而影響全國。
我希望「禮儀」要用在日常生活中,希望用禮來提升人品,從所有慈濟人,包括志工與員工,我們應該要求他們,在這個機構工作,就要有禮貌。
我們要不斷的,慢慢地滋潤到內心,讓他把禮帶回家,很紮實地把禮用在慈濟以及自己的生活範圍中。
最重要的,我們要提倡克勤克儉,現在的人太浪費了,過度浪費中,總是會產生環保問題。
只要出門就會有碳足跡,時間也會浪費。
總之,克勤克儉的美德,我們要身體力行。
另外,克制自己的性情,克服不好的習氣,這也是克己。
在四大志業同仁中,要彼此之間互相影響,人人彼此都要有禮。
慈濟要做的,最重要的是要如何落實在慈濟人與慈濟的人之間,很自然的,就會有很多家庭在社區中推廣起來,因為我們有社區志工,有很多帶動的機會,希望大家要有此觀念。
總之,我們真的要做到克己,要人人克己,人人在互動中,簡單有禮。
家庭之禮要推動,我們應該要民德歸厚,孔子也說:「溫良恭儉讓」,我們如何做到脾氣很溫和,對人很恭敬,生活節儉,對人事物禮讓,這是我們應該要有的民德歸厚,都應該要學會的。
歸禮儀社會之美
釋證嚴
引言/有禮,人生得以美化;有禮,社會才能祥和。
禮,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從個人、家庭到國家,所有行為準則都依循著「禮」。
「禮」就是「理」,人的行為守於「禮」、思想合乎「理」,才能進一步提升生命價值。
談到禮,大家一定會想到「周公制禮作樂」
周公旦曾對商朝的歷史進行研究和思考,他發現商朝早期有許多傑出的領導人,一路帶領著商朝走向盛世之治;但後期的領導人暴虐無道,造成商朝國力衰退,終至滅亡。
周公認為商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領導人「失德」,失德者失人心,失人心就必然滅亡。
於是周公制禮作樂,為建立周朝盛治鋪路,內容擴及了社會生活各層面。
所謂制禮作樂,簡單地說,就是讓每個人知道自己的本分,恪守與人相處的規矩。
從周公制禮作樂開始,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沿革,形成豐富的禮儀文明,使中華民族贏得「禮義之邦」的美譽。
到了春秋時代,孔子非常推崇周公推行的制度,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子弒其父,臣弒其君,孽殺其宗」的社會,一切禮樂制度正逐漸崩壞中。
孔子認為禮樂制度是恢復社會穩定的良方,期能以「德」導向,在禮壞樂崩的亂世中,重建「長幼有序、上下有愛」的禮儀社會。
這就是我常說的「守本分」。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責任。
例如男眾,在家庭中扮演父親的角色,要盡好為人夫、為人父的本分;年輕人要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用功讀書,盡好為人子、做學生的本分。
人人守本分,就是有禮、懂禮、行禮的表現。
「身、口、意」謹守於禮,可以美化人生
一個人外在的禮儀風度,是內心德行的表現;因此要從自身的穿著、形象做起,維持整潔、端莊,否則既不尊重別人,也不尊重自己。
除了「身」的形象要端莊,還有「口」——要說好話、好好說話。
口說好話就是「愛語」,好好說話就是「雅語」。
人們常有個習慣,覺得彼此很熟,講話就少了禮貌,不愉快也因此發生。
要自我訓練說話禮貌、得體又文雅,與人結好緣。
「意」也要時時合於禮,透過行為表達內心的「敬」。
《禮記‧曲禮》一開始就說:「毋不敬」。
《論語》中,子游問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僅是奉養父母、讓雙親衣食無憂,卻沒有尊敬心,不能算是孝。
「恭敬」是心誠意服、發自內心展現尊重與敬愛;不只陪伴他們,更要妥善照護身心。
父子要相敬、夫妻要相敬,人人也要互敬。
心中有敬,就會彼此尊重、禮讓互愛;心中有敬,則進出有禮儀、行為知廉恥;人人彼此恭敬,社會自然一片祥和。
禮,是恭敬,也是禮讓。
月亮、太陽、地球,雖然相互繞行,卻不相妨礙,是因為星體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懂得禮讓的人,不會自大、我慢,而能與人和諧共處。
能顧及到「群體」,展現和齊,正是禮之美。
禮,是道德、是行為規矩、是自我修養,也是淨化人心的良方。近年來台灣社會呈現出脫序現象,正是缺少了「禮儀」的薰陶。
《禮記》說:「人之所以為人,禮義也。」
又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人是因為有禮,才「自別於禽獸」;只有懂禮而有禮的人,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人、才是一個有人文的人。
有禮則安,無禮則「野」。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不順眼」,而產生衝突呢?
正因為缺少「禮」。
對人無禮,自然引發許多人我衝突或社會動盪;彼此有禮,才能和樂圓滿。
與人溝通,即使「理直」,也要「氣和」,切莫理直氣壯待人;但也不能為了「和」,而是非不分。
也就是說,只要不合乎禮節、不該做的事,就不隨波逐流去做。
時代進步,禮的「內容」不免有所調整,但是禮的「精神」常新不變;慈濟推動禮儀之美,期以虔誠的心,回復人性純真、純善、純美,回復知禮守禮、我為人人的社會。
因為有禮,人生得以美化;因為有禮,社會才能祥和。
期待人人懂理行禮,做個身心具美的人;祝福人人克己復禮,共同成就禮儀社會。
愛台灣就從「克己復禮」做起
2007/03/07 東森新聞 楊憲宏
台灣的亂象已到了一個臨界點,政治力已經失控狀態,社會力處於無助狀態,而這正是文化力出來作用的時候,慈濟的證嚴法師已在新聞界文化界發動一個「克己復禮」由自己開始做起的運動,在如此慌亂的世界中,好像這是一個沒有人注意的極弱者,可是由於這樣的宣告直指人心,也點化了今日社會之病,預料引發的迴響將十分可觀。
證嚴法師在他的談話中揭示:「克制自己的性情,克服不好的習氣」從而「克己」。
而這是一切誠意正心的開始,對許多人來說,這真是知易行難。
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前一年,達賴喇嘛在他的印度根據地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決定,他邀請心理學家,精神醫師家,腦研究專家,演化學家共聚一堂,討論一項重要的人類問題,也就是「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認為,這是未來世界政治領袖最需要的課程,不能自我學習控制自我的情緒,最終所導致的不只是個人的不幸,也會引發世界的災劫,他的話剛說兒沒幾個月,就遇到了九一一恐怖攻擊行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進入不同意識型態的大鬥爭。
美蘇兩強的情緒控制都在崩潰的邊緣,曾經在一個名詞叫「保証共同毀滅」英文的簡寫MAD(瘋了!)成了那個時代的警示。
如今我們雖然有了理性克制不用核武可是照樣我們在政治力,經濟力,社會力上看到各類各樣的「保証共同毀滅」的舉止,不要以為只有核武才會導致這樣的危機。
人類的「破壞性情緒」如果管理不良依舊會製造無法理解的災難。
「克己復禮」是來自三千年前孔丘的名言,他回答有關做人的道理,以克服自己的欲求,用他的精神來決策。
說來很難讓許多爭權奪利的政客接受。
可是證嚴法師勇敢的堅持著「道德勇氣」。
不計困難的登高一呼。
這是台灣最讓人疼惜的一種演變,雖然身處逆境,仍然充滿著陽光與苦口婆心的善念不死。
愛台灣就從「克己復禮」做起。
Orignal From: 「克己復禮」由自己開始做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